個人隱私泄露帶來的負面影響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升級,各地紛紛采取硬核舉措。排查上報湖北返鄉人員和確診患者信息,能夠幫助相關部門及時掌握情況,迅速切斷傳播途徑。
然而,一份份包括個人信息的文件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上被瘋狂轉發,內容包括相關人員的姓名、照片、工作單位、就讀學校、家庭住址、手機號碼、身份證號碼及車票、航班信息等。信息泄露給返鄉人員及確診患者的生活帶來極大的困擾,不少人甚至接到騷擾電話和謾罵短信。
因此,疫情特殊時期的大數據采集和應用,更應該把握尺度,在知情與理法間控制平衡。
至少7000多名武漢返鄉人員的信息遭到泄露,并因此遭遇短信、電話騷擾,被罵“武漢毒人”;
湖南省常寧市政府段某將《常寧市首例確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報告》分別轉發至多微信群;
海珠警方接到轄區居民報警,稱其所在小區的業主微信群內有人發布多名公民個人信息;
內蒙、廣西、湖南、江西等地,分別公布了泄露涉疫情個人信息的案例。
那么,什么是數據脫敏(Data Masking)技術,它又如何確保疫情大數據技術合法、合理的發揮作用呢?
(電子文檔脫敏場景)
電子文檔的脫敏最為直觀,可用于疫情數據的媒體公開發布。發布人員可用最簡單便捷的方式按照預設規則將指定文檔中的敏感內容脫掉,將家庭住址、工作單位、身份證號等敏感信息的數據進行脫敏處理,將車次、小區、場所等生成一套全新的媒體公開業務數據,從源頭避免了隱私數據的“無意”泄露。
(數據庫靜態脫敏場景)
(電子文檔溯源場景)
疫情過后仍需警惕數據竊取事件